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红色血脉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奋进新征程,建功新时代,“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历史贡献——纪念中共台城特支成立100周年”座谈会日前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举办。
座谈会由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、衡水市委主办。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、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、全国党建研究会、中央档案馆、国家档案局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党建党史研究界专家、学者及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后代、中共台城特支创建人弓仲韬的后辈亲属等60多人参加。
与会党史专家介绍,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中国共产党台城特别支部,是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创建的一个农村党支部,是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”的实践成果。
党史专家说,李大钊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,认识了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、经常到北大图书馆自修的台城村人弓仲韬,并对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。1923年2月,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随后,弓仲韬受李大钊派遣,返回家乡台城村创建“平民夜校”,传播马克思主义,宣传共产主义;发动群众,创建农会,将贫苦农民组织起来;培养入党积极分子,建立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。在艰苦工作基础上,发展思想进步、积极肯干的弓凤洲、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,建立中共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,在李大钊创建的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。
据介绍,在李大钊领导下,1924年夏天,安平县党员发展到近20人,举行了中国共产党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,选举产生中共安平县执行委员会,弓仲韬任县委书记。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创建的第一个县委。
中央档案馆原馆长、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在座谈会上说,1923年8月,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仅两年,当时中国的广大农村还处在封建制度的沉沉黑暗中,占人口80%的农民还在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艰难生活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下,在共产党人李大钊的指导下,共产党员弓仲韬在安平县台城村成立了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,它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普遍建立党支部,摸索出了新的经验,提供了新的样本。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党史部教授齐小林在座谈会上作了题为“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精神品格”的发言。
齐小林认为,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体现了“天下为公”的精神品格。党支部的创始人弓仲韬家庭富庶,但是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,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,坚定地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,创立平民夜校,发展党员,成立支部,建立县委,领导工农运动,为中华民族之大“公”,甘愿舍弃自己的小“私”。弓仲韬之后的党支部,在白色恐怖中坚持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力量。为了新中国的诞生,台城村共有52名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
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体现了“革故鼎新”的精神品格。弓仲韬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深刻认识到,不推翻旧的社会制度,不建立工农专政,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。然而,在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,改变旧的制度、建立新的制度,是何其困难。弓仲韬和最初的党员,体现出改变世界、革故鼎新的勇气。他们不因力量弱小而气馁,率先组建支部,领导工农运动,相信涓涓细流终究汇成澎湃的力量。弓仲韬之后的党支部,继承了这种品格,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艰苦奋斗,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。
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体现了“亲仁善邻”的精神品格。弓仲韬最初发展的党员,多数是家族成员。在弓仲韬遇到危险时,由村邻掩护其脱险;目盲后,弓仲韬在朋友、同乡帮助下,方能千里回归。这是中国社会特征的真实写照,也体现了传统文化“亲仁善邻”的精神。
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体现了“忠贞不渝”的精神品格。弓仲韬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,信仰就不曾改变。1937年9月,弓仲韬全家奔赴延安,寻找党中央。尽管弓仲韬没有抵达延安,但其对党中央的信仰和追随始终未变。1959年,黑龙江省委确认弓仲韬的革命经历,给予其待遇。1964年,弓仲韬临终前,将多年积攒的一千元钱,缴了最后一次党费。这种对信念的忠诚、对党的忠诚、对党中央的忠诚,令人感慨,也让人敬仰,更值得我们学习!
记者在安平县台城村采访了解到,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,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,安平县于2002年兴建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。纪念馆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,现展览面积901平方米,展览区域划为“播火台城 开创先河”“燃亮安平 辐射周边”“发动群众 燎原冀中”“浴血奋战 夺取胜利”“艰苦奋斗 改革创新”“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”六个展区。统计数据显示,纪念馆开馆至今,累计接待党员干部、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学习参观者150万余人次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曹国厂 任丽颖)